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顺应时代潮流,以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完善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规律。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基本分清了革命的敌友问题、明确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这些理论经验随着革命的深入而不断提出完善,虽然有些还不够成熟准确,但确实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品质的体现。
尤其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根据革命形势变化否定了“城市中心论”,将眼光着眼于农村,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确立“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巩固了红色政权,使中国共产党愈加壮大。
毛泽东本身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时,就明确强调必须探索和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指出:“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部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问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运动发展的论述,不断向前看,坚持与时代共进步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由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在21世纪初,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下,中国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加强党自身的建设?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道路。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论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将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作用,这是新时期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需要坚守的新原则,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注重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天人合一理念的践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是席大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这句话不仅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即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定位提供了有力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今后三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
2012年11月29日,席大大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一系列理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的,我们党始终认清形势,坚持与时俱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随着时代发展,面临愈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深深认识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于文化,我们必须坚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与时俱进,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密切配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百年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