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搏!

现在时间是:
毛泽东是如何指导鲁艺的
  • 【发布时间:2022-09-02】
  • 【来源:学习时报】
  • 【编辑:廖忠杰】
  • 【阅读次数:340】
​      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延安,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至1945年抗战胜利奉命迁往东北。在延安共七年半的时间中,鲁艺的成长、发展一直受到毛泽东的亲切关怀,鲁艺创作了众多广受喜爱的文艺作品,培养了贺敬之、王昆、于蓝等众多抗战文艺工作者,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直接影响了鲁艺文艺创作的方向。

创立鲁艺,为其定名。1938年,延安的根据地建设日趋成熟,教育事业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气象,然而唯独缺少一所培养大批抗战艺术工作干部为主要目标的学校。这年初,为纪念淞沪抗战6周年,延安文艺界联合公演了话剧《血祭上海》,获得很大的成功。毛泽东称赞戏演得好,并建议以这些文艺工作者为基础,创立艺术学院。2月,由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文中说明了创立鲁艺的原因: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已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创立鲁迅艺术学院。在那段时间,大批负有盛名的文艺家们,如文学家田间、何其芳、萧军、艾青,艺术家吕骥、蔡若虹、冼星海等纷纷慕名来到延安,他们的到来为鲁艺的创立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众多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怀抱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为鲁艺提供了新鲜血液。外部环境与内部准备俱已成熟,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

学校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与毛泽东对鲁迅的肯定和推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推崇鲁迅的高贵品格,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把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总结为“鲁迅精神”。他肯定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鲁迅之名命名鲁艺,代表了毛泽东对鲁艺的深切期望,也代表了他对抗战文艺发展的期望,他希望将鲁艺作为“鲁迅精神”的延续,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发挥文艺急先锋的作用,为抗日民族斗争多作贡献。

指导鲁艺实现创作风气的改变。全民族抗战进入高潮后,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抗日文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当时延安的大多数文艺工作者主要来自上海、北平等大城市,身上带有小资产阶级的特性,与无产阶级的工农兵大众在思想上存在着差距。当时鲁艺提出正规化、专门化的办学方针,试图在延安复制正统学院派风格。鲁艺的艺术家们沉醉于追求高雅艺术的倾向,把曹禺、夏衍、莫里哀、契诃夫等中外作家的名作竞相搬上舞台。小资产阶级的出身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作家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缺乏对工农兵的接近、了解、研究,描写的人物穿着劳动人民的衣服,却顶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孔。这种“关门提高”的方式,使鲁艺的创作极其缺乏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当时鲁艺的新校址桥儿沟,紧邻农民的场院,但不少师生几乎不与农民往来,根本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农民的喜好,更别提创作真正的抗日文艺作品。

整风运动开始以后,为了改变延安文艺界的纷繁乱象,破除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使它朝着无产阶级抗日文艺的方向发展,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召开一次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讲话》中,毛泽东首先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他认为文艺的创作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赢得群众的喜爱、达到广泛的传播。5月30日,毛泽东到鲁艺看望师生并发表讲话,勉励他们:只在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大鲁艺学习,这个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由此彻底扭转了鲁艺的创作风气,为鲁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鲁艺师生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作品中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于如何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毛泽东从抗日斗争和现实需要出发,对文艺工作者们提出明确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与工农兵群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

1938年4月28日,鲁艺刚刚创立不久,毛泽东即应鲁艺师生的邀请,来到鲁艺作了一堂生动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形象地把艺术作品比作饭菜,既要有营养,还要有好味道,既要有内容,还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在当时就是要适应抗战的需要,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鼓励青年艺术工作者到广阔的实际生活的大千世界里,真正走入群众去学习、汲取养料,积累写作经验、掌握艺术技巧。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再次鼓励鲁艺师生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把民间的文艺形式加以提高,变成文艺的参天大树。《讲话》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包括鲁艺在内的延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家们掀起了下乡、进厂、上前线的热潮。在探索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上,鲁艺率先发动,吸取多种民间文艺样式,加以改造、发展,创作出了一些既不脱离民俗原貌、又增添了文学艺术性的新的文艺样式,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入生活、面向群众、鼓舞斗志、深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大型新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民歌《东方红》,还有木刻版画等都是这一时期鲁艺的代表作品。

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在鲁艺贴近群众生活的创作中得到了具体实践,根据地的文艺更加丰满壮大,达到了文艺为鼓动抗日、激励人心服务的目的,也成就了一代鲁艺人,使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