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这次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
在中原、华东战场,到1948年秋季,人民解放军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部队20余万人;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部队30余万人。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豫南、鄂北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在国民党军方面,华中“剿总”白崇禧集团辖3个兵团、3个绥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徐州“剿总”刘峙集团辖4个兵团、6个绥区,共60万人,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
中央军委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中央军委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达此目的,应采取“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即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
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
11月7日—9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迅速东进并同华东野战军会合等情况,以及刘峙集团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批准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联合进行淮海战役,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前线一切事宜。
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539只,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的激烈作战,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至此,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北岸,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毛泽东欣喜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基本上解决。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丰碑(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