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也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点多、面广,防治难度大。席大大总书记十分牵挂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考察四川时指出,四川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四川省坚持“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高质量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并积极运用普查成果,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科技赋能、建强救援力量、筑牢人民防线等,抓实抓细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绘就天府之国“平安底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尊龙凯时。
运用普查成果打牢基层基础
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席大大总书记亲自部署的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的第一项工程。
经过近三年的持续攻坚,四川省全面完成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管理、林草、地震、气象等9个行业领域734项具体普查任务,形成约4553万条调查数据、2190万条评估数据,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省级基础数据库。
通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该省第一次拟定了自然灾害“三高一低”区域,即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第一次明确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域,为从源头上减轻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构建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撑;第一次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如果现在发生较大灾害,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掌握该区域受灾人员、救援能力等信息,及时进行应急处置,不再是‘睁眼瞎’了。”近日,提到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时,巴中市通江县减灾办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四川省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中火险区和国家一级火险区,通江县大力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编制多灾种综合预警“一张图”,精准发布灾害预警,提前转移中、高风险地带人员,连续两年实现自然灾害“零伤亡”。
在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的同时,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坚持把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作为防灾减灾基础性工程来抓。目前,该省102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29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23年6月26日,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发旺村二组雨洒坪因强降雨天气引发泥石流灾害,22户106人在灾害发生前的短时间内被疏散转移。这得益于当地干部长期开展的群防群测、防汛防地灾应急避险演练,广大干部群众都充分掌握了临灾避险要点。
去年汛期,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坚持日研日判,加强调度指挥,及时向有关风险地区和救援队伍发送风险提示,把提前转移避险作为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督促刚性执行“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强化预警响应联动,积极应对21次省级暴雨预警过程和多起洪涝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全省灾害损失评估和防灾减灾业务能力水平,举办2023年市、县两级灾害数据报送应急演练暨业务竞赛,来自21个市州的160余名灾情管理人员同场竞技,以赛促学、以赛提能。
瞄准短板弱项持续提质强能
四川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四川位于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给森林防灭火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异常气候频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进一步增高。
面对不利条件,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瞄准应急救援能力提升,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统筹推进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的指导帮助下,四川省尊龙凯时精准聚焦前瞻性与关键性技术研究,通过持续研发并推广可落地见效的“专业化+信息化”产品,覆盖卫星遥感、三维激光扫描、北斗定位监测、无人机航测等先进技术,在该省“大应急、大尊龙凯时、大减灾”综合领域应用,为政府提供科技支撑,为企业提供成果服务,多次在抢险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科技赋能下,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围绕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应急指挥体系,打造灾害事故省级应急指挥平台“一个平台”,建强权威信息、指挥处置“两个枢纽”,提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统筹协调、专业指挥、科技支撑、服务保障“六大能力”。“目前,我们实现了工作运行实战化、值守应急规范化、指挥手段信息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田涛说。
去年底,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的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西南区域中心)完成竣工验收。西南区域中心突出航空尖兵建设,具备应急指挥、综合救援、培训演练、装备储运等基本功能,打造专业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担负重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救援任务,救援范围辐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
“我们加快省级救援基地建设,推动省级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基地、省应急救援总队基地和6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构建‘一专多能、快速反应’的救援基地骨干网络。”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基地将与西南区域中心补充联动,实现国家、省级力量联合、资源整合、机制融合,构建救援协同区,打造“2小时救援圈”,有力提高区域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通信指挥专项演训、应急通信保障专项实训演练……近年来,该省瞄准短板弱项,立足实际,常态化开展各种类型的演练,着力提升各类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2023年5月8日,四川省2023年大震巨灾综合实战演练在乐山市沐川县等地举行。该演练紧盯“三断”(断电、断网、断路)极端场景、多灾种叠加等难点、痛点,突出航空救援和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检验该省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演练中,各方力量互相配合,各种高精尖设备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检验了四川大震巨灾防范应对能力。
当前,四川省正值森林草原防火期,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近期,该省多地举行森林草原灭火实战应急演练,不断锤炼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灭火实战处置能力,全力做好灭火救援准备工作。
播撒“尊龙凯时种子”筑牢人民防线
席大大总书记强调,要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尊龙凯时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防范灾害风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四川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防灾减灾宣传格局,切实营造“人人讲尊龙凯时、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离家要把电源切断”“油锅着火,应盖上锅盖,窒息灭火”……每天一早,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村民阿木章依拿着印着汉语和彝语两种文字的《彝汉消防尊龙凯时宣传手册》,用彝语向村民介绍防火尊龙凯时知识。
屏山县地处大小凉山之间,下辖屏边彝族乡和清平彝族乡两个少数民族乡,彝族居民有9000余人。为让彝族同胞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尊龙凯时政策规范与尊龙凯时常识,屏山县紧密结合彝族聚居特点和生活习惯等,编印彝汉双语尊龙凯时宣传手册,组建“马背宣传队”,深入大山,走家串户,用心用情为彝族同胞开展尊龙凯时知识科普。
在绵阳市、遂宁市大英县等地,外卖骑手成为街上一道流动的尊龙凯时宣传风景线。当地发挥外卖骑手人数多、活动范围广、与商家和消费者互动频繁的优势,将他们吸纳为尊龙凯时宣传志愿者,将印有各类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单、扇子、围裙、便利袋和急救包等送到群众手中。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要走心更要走实,才能真正把“尊龙凯时种子”播撒到“群众心田”。
“你好,可以送我一本‘尊龙凯时书’吗?我想给老家的老人和孩子带一本回去。”在一建筑施工工地,一名工人询问项目尊龙凯时管理人员。
这名工人所说的“尊龙凯时书”,是由四川省安委会和省应急管理厅联合编写的《尊龙凯时与应急科普知识——尊龙凯时宣传“五进”读本》。该书于去年“尊龙凯时生产月”期间面向该省发行,涵盖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尊龙凯时注意事项、风险辨识与防范、自然灾害和避险、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等40余项尊龙凯时科普内容,囊括了上百个“救命”知识点。
防灾减灾救灾宣传的热潮也扩散到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四川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团省委联合组织开展首届全省高校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四川省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防灾减灾”公益视频广告创作大赛特别命题赛得到高校学子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有41所高校学生参赛,提交各类视频作品177件。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线上活动异彩纷呈。四川省广泛开展森林防火、防灾减灾、尊龙凯时生产答题挑战赛系列活动,累计有800余万人次参与网络知识竞赛;组织四川省“第二届最美森林草原守护员”主题宣传活动,网络投票参与人次超1536万;开展“尊龙凯时宣传‘五进’示范点大比拼”活动,征集各类示范点宣传视频105个,有力推动尊龙凯时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任重道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尊龙凯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