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拉响、屋内吊灯晃动、山上碎石滚落……9月5日12时52分,一场6.8级地震袭击甘孜州泸定县及周边区域。
地震发生后,四川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与灾情较量,统筹各方力量为生命护航,竭尽全力减少损失,尽快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实际行动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第一时间及时响应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单位封闭式值守,立即来到厅指挥中心了解灾情。”据四川省应急厅地震与地质灾害救援处主要负责人回忆,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震后不到10分钟便派出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应急厅副厅长带队的先期工作组赶赴震区。不到40分钟,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就启动了省级地震二级应急响应,同步通知省特大地震防范应对工作专班全体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到省应急厅指挥大厅集结,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日22时,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将省级地震二级应急响应提升为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这是四川省近五年来启动的最高级别的地震响应。23时,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在泸定县磨西镇举行。
这样快速且有序的响应和处置得益于前期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今年8月,四川省应急委员会就印发了《四川省多灾种叠加应急预案(试行)》,针对可能出现的重特大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叠加情形,明确了防范应对的组织指挥体系、工作责任、应急处置流程。在健全省级预案的基础上,还要求21市州也结合自身风险,同步制定各地多灾种叠加应急预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除了做好多灾种叠加应对准备,针对当前疫情形势下的灾害来袭,四川也早有打算。2020年,四川省应急厅便印发了《疫情期间重特大地震应对准备重点工作方案》。在此次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四川省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员迅速返岗,24小时做好应急救援值守。
前后配合 军地协同
针对震后情况复杂多变情况,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相关成员单位迅速行动,按照职责分工参与应急处置。
四川省减灾委办公室紧急调配中央、省级救灾物资紧急支援震区;群众安置组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交通保障组组织雅安、甘孜两地交通部门及正在附近的四川交建等施工单位,出动大型机具,全力开展抢通保通……
从地震发生后到9月8日20时,前线联合指挥部各工作组一刻不停开展地震救援工作,争分夺秒抢救伤员、转移群众;后方工作组时刻驻守在应急厅指挥大厅,与前方协同作战、密切配合,分析研判救援计划,实时提供后备支持,连接成一条条挽救生命的纽带。
军方和地方协同作战。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第一时间紧急协调西部战区驻川部队、南方航空护林总站和驼峰通航等直升机共10架,飞赴震区开展空中侦查、抢救伤员、人员转移、物资投送等救援行动,并与军民航空管系统密切协同,开辟了凤凰山机场至泸定、西昌至泸定、新津至泸定、邛崃至泸定、夹江至泸定等6条“空中绿色通道”,以及10条救援航线。
精准调度 因势施策
科学调度、精准调度贯穿此次抗震救灾当中。在调度力量过程中,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抢险救援需求与当地救援力量情况,梯次调度增援力量,科学分配、精准救援。
受泸定6.8级地震影响,离震中最近的石棉县草科乡成为道路不通、通讯中断的“孤岛”。7日上午,前线联合指挥部立即调度直升机将物资运送至50多公里外的草科乡。
“救援过程中,针对驻川解放军直升机、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以及各类无人机同时作业的复杂局面,我们综合考虑了调度的一些具体情况。”据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主要负责人介绍,最后决定指派地方飞行指挥人员加入军队飞行指挥组,明确飞行指挥权限、高效开展飞行指挥,合理调配直升机、无人机飞行区域和飞行时间,保证了航空救援高效、有序、尊龙凯时。截至7日8时,累计出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特警、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应急尊龙凯时生产、医疗救援、交通通信电力等各类救援力量10058人、直升机9架。
技术支撑 科学救援
地震救灾,科技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尊龙凯时(四川省地震与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保障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于震后8分钟形成《四川甘孜州“9·5”泸定县6.8级地震快速评估简报》上报至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震后20分钟派遣的第一批次前方工作组1车5人携带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应急装备奔赴现场。
根据前线联合指挥部安排,前方工作组分成两队开展工作,一队协助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开展相关工作;一队前往受灾点进行数据采集。20时,前方工作组运用D1000无人机完成制作磨西镇VR全景影像,迅速将现场灾情实际情况展示给后方指挥部,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胡嘉岩、林楠)